内科

甲亢胆囊息肉心脏病冠心病支气管炎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贫血>>

在治疗再障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发布者:寻医网小编发布时间:2013-07-30 点击量:3

在治疗再障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再障,我院血液专家袁建章大夫,为您做出如下介绍: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再障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以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再障甚罕见,其主要类型为Fanconi贫血。 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再障起病急,病程快,有极高的短期死亡率;慢性再障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可以带病生存10几年,甚至20几年,但是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目前,根治再障的唯一方法是骨髓移植,但是成功率一样不容乐观。近年来再障患者治疗得当也有基本治愈或痊愈的。再障治愈的可能性较大,急性再障恢复较快,但是危险性较大。治疗时间需要根据你的治疗方式,疾病种类,病情来决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发现越早,治疗越及时,过程和时间会更好。 再障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慢性型一般以雄激素为主,辅以其他综合治疗,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不少病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血小板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临床无出血表现,可恢复轻工作。

治疗再障的基本原则 :

1、重视支持治疗:出血及感染是再障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避免感染的发生,及时输注血小板及红细胞,发生感染时要及时有效的控制,支持治疗是再障治疗的基本保证。

2、早期治疗: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急性再障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出现感染和出血而死亡,从而失去治疗的机会。

3、坚持治疗:因为再障的治疗在短期内不易见效,一般需要3~6个月时间,切忌疗程不足而频繁换药。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丧失信心,部分患者经综合治疗3~5年以上仍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4、维持治疗:治疗有效的病例,停药过早容易复发。维持治疗不应少于2年,然后逐渐减量,如此能降低再障的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一些防护措施

1、预防感染应注意饮食及环境卫生,重型再障保护性隔离;避免出血,防止外伤及剧烈活动;杜绝接触危险因素,包括对骨髓有损伤作用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必要的心理护理。

2、再障患者可以发生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重型再障患者由于严重和长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以发生致命性的曲霉菌感染。对于中性粒细胞<0.2×109/L者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并且注意饮食避免细菌及真菌污染。中性粒细胞(0.2-0.5)×109/L者预防用药利弊尚难确定,依患者既往感染情况定。

3、重型再障患者应住院被单独隔离,有条件者可使用层流病房。定期口腔护理,如洗必泰清洁口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联合两种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和多粘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但应注意喹诺酮可能耐药和诱发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环丙沙星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这亦不利于感染的治疗。儿童患者没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标准方案,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能应用于儿童,可以使用头孢菌素。

4、再障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应包括曲霉菌在内,应选择有足够血药浓度和抗菌活性的药物,如伊曲康唑口服液。

5、移植的再障患者及ATG治疗者应予以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骨髓移植后需预防性抗肺囊虫治疗,如SMZco,但ATG治疗者不必常规应用。

6、与再障患者积极沟通,和其家人、朋友一起为提供心理方面支持。由于再障是慢性经过,且对治疗反应慢易在疾病早期给患者造成压力。病情恢复超过6个月以上,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有时恢复可以是一年或更长,延迟恢复并不少见,鼓励患者坚持治疗,不能放弃或随意改用其他不适合的方法/药物。

再障治疗前首先要确定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案。

1、慢性再障: 慢性再障治疗一般多采用中医药及雄性激素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可达85%,若病情相对较重或治疗半年以上未见疗效时,可加用CsA进一步提高疗效。也可适当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的药物相配合,如与改善微环境、免疫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等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有效率。中医中药治疗以补肾为中心,兼顾补脾、益气养血。

2、急性再障: 进展迅速,自然病程6个月左右,1年内死亡率高达90%以上。异常免疫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治疗选择应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ATG/ALG、CsA等方法,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共同使用可减少早期死亡率。


TAGS:
分享到: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杭州新闻网所有 版权所有(C)1999-2025 jiankang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4038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06003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粤)字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6152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
广告招租QQ:806663339   广告招租电话:18795957243